程序员对微软的抵触情绪其实可以追溯到好几方面,涵盖了技术、历史、文化等多个维度。
1. 微软早期的"垄断行为"
微软在90年代的风头真是强劲得不行,几乎“霸占”了PC市场,尤其是靠着Windows和Office组合拳,成为个人电脑的标配。问题是,微软当时用的手段在业界看来有些“过于凶猛”。最著名的就是它与网景(Netscape)的浏览器大战。微软用IE浏览器搭配Windows系统,把Netscape搞得几乎没有生路,后来还被美国政府告上法庭,反垄断调查一度让微软背上“恶龙”之名。
2. “封闭” vs “开源”
程序员们的理想主义通常体现在开源精神上,而微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自己的封闭生态。Windows系统和其软件体系几乎都是封闭的、专有的。这和自由、开放的Linux以及开源软件运动形成鲜明对比。Linux社区的很多人认为,微软的封闭性让程序员失去了对技术的控制权,用户也被牢牢绑定在微软生态中。
3. 微软和Linux的对立
21世纪初,微软的高管曾公开表示“Linux是癌症”,这句话彻底点燃了开源社区的怒火。那时的微软认为开源软件会摧毁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,这让程序员站在了微软的对立面。
4. Windows系统的“糟糕”体验
虽然Windows是许多人最早接触的操作系统,但它并不被开发者视为理想的开发环境。过去的Windows版本经常被吐槽“不稳定”“易崩溃”,尤其是蓝屏死机现象,曾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5. 黑客精神和反体制的浪潮
程序员文化中一直有种“反体制”的精神,尤其在黑客文化的影响下。很多程序员都带着一种“草根英雄”的感觉——反抗巨头、对抗强权,而微软恰恰是那个“技术霸权”的代表。
6. 政治正确与圈子文化
随着这些情绪逐渐积累,反微软在某些圈子里开始变成了一种“政治正确”。程序员们会觉得,如果你不吐槽一下微软的产品,甚至还夸它几句,那简直就像是站在了对立面,显得不“纯粹”。
7. 微软“洗白”后的尴尬
最近几年,微软的形象在慢慢转变。尤其是通过收购GitHub、推出VS Code等一系列开源友好政策,让不少曾经的批评者感到有些“尴尬”。虽然这些措施在修复与开发者的关系,但历史的成见并不容易消除。
微软虽然做出巨大贡献,但过去的霸道形象和封闭态度依然让人难以忘怀。
请关注公众号 @美男子玩编程 每天分享技术热点话题~